携手上海七院,医康融合模式下的智能机器人康复医学中心上榜“应用优秀场景”

中医康复与康复机器人相结合,傅利叶智能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合作开展基于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的产学研专项合作。

2022年07月28日



近日,由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农业、建筑、医疗、矿山领域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名单的公示》中,由傅利叶智能牵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七医院”)等多家联合单位打造的“上下肢、踝关节、腕关节的5G远程功能康复训练”应用场景,上榜医疗领域康复机器人方向应用优秀场景。

据了解,傅利叶智能与市七医院合作的场景是“医康融合模式下的智能机器人康复医学中心”。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务处副处长于小明将此次的合作分为两个重点:医康融合与智能机器人康复。“医康融合是将康复与临床等有关健康的各类主要和辅助治疗方式整合起来,作为对狭义康复治疗的补充;而智能康复则是利用现代化手段,让康复更加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早在2011年4月,卫生部印发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强调综合医院应当提供康复医疗服务,选派康复治疗师深入临床科室,为疾病、损伤急性期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服务,首次提出康复的早期介入及医康融合的雏形理念。

于小明介绍,市七医院通过医康融合模式,形成多学科协作单元,康复中心与卒中中心、骨伤科、ICU等临床科室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让患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及时接受康复治疗。“医院内部有康复科,然而康复并不局限于康复科。例如骨伤科的骨折病人,在骨折手术后就需要进行康复,ICU抢救的患者稳定后,24小时内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医康融合这一模式也打破医院与医院间壁垒,市七医院作为康复资源中心与其他三级医院横向建立康复服务体系,纵向辐射下属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双向转诊的三级康复服务网络,提高了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

傅利叶智能与市七医院合作共建智能康复港,包括上下肢智能康复训练机器人等,拓展智能机器人的康复应用场景。谈到康复机器人的优势,一方面,利用康复机器人可以实现与人工训练的交叉应用,提高康复效率,“康复师与患者一对一的模式,每人每天最多服务10个病人,而有了康复机器人能节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治疗师也有更多精力提升技能和服务水准。”同时,由于机器人可以长期执行精准且重复的动作,确保了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机器人传感器算法可以了解患者的损伤程度,提供不同强度和不同模式的训练方法,大大增加了患者主动参与的意识。第三,康复机器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记录和分析训练过程及数据,对后续的改善治疗有极大的助益。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智能机器人康复医学中心

“举个例子,一位患者到神经内科接受医生治疗,在医康融合模式下,入院第二天,康复医师就能及时介入,进行康复功能的诊断。经临床与康复的共同评估,患者将在智能康复治疗区,使用康复机器人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这将大大提升患者的康复效率,其康复周期可能从半年缩短为三个月。”于小明说道。

目前,市七医院正在与傅利叶智能开展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多维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优化设计及临床应用的产学研专项合作。“机器人的研发服务于患者,对医生而言,往往能结合患者的需求提出相关建议。”于小明谈及市七医院曾经接收过一位中风患者,这位患者以前喜欢打太极,而中风偏瘫导致其手部无法自由行动。因此,市七医院与傅利叶智能合作,通过重新设计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例如,调整康复机器人的动作模式、把手设计,以完成更灵活的训练动作,满足患者打太极的需求,定制专属训练方案。于小明表示,这是康复治疗与患者需求相结合的案例之一。

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曾荣获德国红点奖和iF奖

另外,为了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市七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致力于打造一体化智慧康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康复训练智能化、数据化、精准化,促进传统康复向现代康复转型升级。

2021年7月,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康融合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王杰宁教授当选为第一届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康融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康融合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发起了第一届“医康融合十大价值案例”评选活动。于小明透露,7月底即将召开医康融合工作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主题是“医康融合增添新活力,健康管理赋予新使命”。同时,“医康融合十大价值案例”也将进行颁奖与线上推广,希望在更广范围内普及和推广医康融合概念,加快医康融合生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推进健康事业的发展。


相关资讯